人生倒计时
- 今日已经过去小时
- 这周已经过去天
- 本月已经过去天
- 今年已经过去个月
中新网11月4日电 中国消费者协会4日在官网发布消费提示,提醒消费者“双十一”不可迷信。
中消协指出,组织多年的价格监测和消费者投诉显示,一些商家“双十一”促销价格未必真实惠,有的商家使用的是“先涨后降”的套路,有的商家设置各种花式“买赠”,实际到手价格与平时并无差别,甚至还可能会是全年最贵。
11月11日虽然还未到来,但各大电商平台已陆续拉开了“双十一”购物节的帷幕,无数商家摩拳擦掌准备在这一时段大卖特卖,消费者也按捺不住抢购的心情准备大买特买。不过,消费者在“薅羊毛”的过程中要注意分辨眼花缭乱的低价信息,避免陷入商家的套路。
中消协表示,“双十一”是商家历时多年打造的“促销节”,线上线下市场笼罩在“巨惠特卖”“全年最低”“限时抢购”“爆款秒杀”的宣传迷雾当中,给消费者形成“买到就是赚到”的心理预期。但实际上,消协组织多年的价格监测和消费者投诉显示,一些商家“双十一”促销价格未必真实惠,有的商家使用的是“先涨后降”的套路,有的商家设置各种花式“买赠”,实际到手价格与平时并无差别,甚至还可能会是全年最贵。
很多商家纷纷推出各种促销手段吸引消费者下单,包括预售、红包、满减、优惠券等,一些促销规则设计复杂,需要消费者“精打细算”才能理得清。对此,中消协提醒消费者要留心商家的促销规则,了解各种优惠措施是否有“门槛”限制、适用的产品品类和范围、能否叠加使用以及售后服务措施等。对于未作明确约定或者标识不清以及明显存在不公平格式条款的,建议慎重选择,以免事后产生纠纷。消费者购买预售产品的,还要明确预付款和尾款的支付时间及金额、商家的发货时间、双方的违约责任等重要事项。
中国消费者协会官网昨日发文称,中消协结合近几年“双十一”消费维权舆情及消费者的投诉情况,梳理出以下六点事项,提请广大消费者注意:
一、“双十一”“低价”不可迷信,得实惠要多对比;
二、促销规则套路复杂,下单前需看清楚;
三、限期商品谨慎囤货,“剁手”前要巧规划;
四、面对促销短信骚扰,留证据且可举报;
五、直播带货良莠不齐,围观时保持冷静;
六、关注商家售后服务,有纠纷及时维权。
中消协最后表示,中消协也敦促各类电商经营者要多一些诚意,少一些套路,制定简单的促销规则和优惠措施,并提供质量合格的产品和优质的售后服务,让消费者真正享受到实惠。
郑重声明:【中消协:不迷信双十一低价,网友爆先涨后降套路多,促销价未必真实惠】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 本文地址:http://1.15.40.207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