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倒计时
- 今日已经过去小时
- 这周已经过去天
- 本月已经过去天
- 今年已经过去个月
佛和菩萨有什么区别?
佛和菩萨的区别主要在于二者的含义、称呼以及地位上的不同。
一、二者的含义不同,
1、佛,意思是“觉者”。佛又称如来、应供、正遍知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间解、无上士、调御丈夫、天人师、世尊。
2、菩萨是“菩提萨埵”之略称,又作:菩提索多、冒地萨怛缚,或扶萨,意译作:道众生、觉有情、大觉有情、道心众生。意即求道求大觉之人、求道之大心人。
二、二者的称呼的阶段不同,
1、佛是菩萨最终要达成的境界,只有菩萨修炼得道以后,才能成为佛。
2、菩萨是众生成佛的必经身份,众生要成佛,必须先发大愿心,最主要的有四条即“众生无边誓愿度,烦恼无尽誓愿断,法门无量誓愿学,佛道无上誓愿成。”
三、二者的地位不同,
1、在佛教初创的小乘时期,仅把释迦牟尼累世修行的前身和尚未成佛的悉达多王子称为菩萨。大乘佛教创立后,根据“人人具有佛性,人人皆可成佛”的理论,把凡是立下宏愿,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的都称之为菩萨。
2、后来菩萨这个名称更加扩大化、世俗化,人们把那些精通佛法,德高望众的寺院高僧和在家居士也称作菩萨。菩萨的任务是将所有轮回中的众生度化成佛。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佛教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菩萨
佛与菩萨的区别是什么
佛、菩萨、(阿)罗汉的根本区别:
佛:自觉、觉他、觉行圆满;
菩萨:自觉、觉他
(阿罗汉):自觉;
也就是说,三者之中佛的境界最高,已功德圆满;菩萨次之,罗汉最低
罗汉,是阿罗汉的简称,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就叫阿罗汉果。修持佛法的人达到了脱生死,即不再生死轮回就叫阿罗汉。我国汉族地区佛寺常塑有十八罗汉像,其实本应是十六罗汉。据佛经上说,佛陀曾嘱咐他的十六位弟子不入涅盘,住世济人。西元二世纪师子国(今与斯里兰卡)庆友尊者作的《法住记》记载了十六位罗汉的姓名,这本书由我国玄奘法师译出。后代画家画像时不知为什么却画成了十八罗汉,据推测可能是把庆友与玄奘也画了进去,但在标姓名时,虽把庆友标为第十七位住世罗汉,却重覆地把第一位罗汉的名字标在第十八位罗汉上。宋代即有人指出这一错误,然而十八罗汉却已经在我国广泛流传开了。
菩萨,是梵文菩提萨埵(读朵)的简译音。菩提意思为觉悟,萨埵意译为有
情意的生物或众生。大乘佛教认为,以阿罗汉果为修行的目标还不够,应修持佛果,即达到成佛的境地。但在成佛前,应先作菩萨,即一面修持佛果自度,一面教化众生,度众生到极乐彼岸。佛经中常提到的及在我国汉族地区影响较大的菩萨,有观音菩萨、文殊菩萨、地藏王菩萨和弥勒菩萨。
佛,是佛陀的简称,梵文的意译。意思为觉者,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。觉有三个意思:自觉、觉他(使众生觉悟)、觉行圆满。据称,阿罗汉辟支佛(佛教的另一出世果位)缺后二项,菩萨缺后一项,只有佛才三项俱全。小乘佛教所说的佛一般是指释迦牟尼,大乘佛教除指释迦牟尼外,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。大乘佛教认为,三界十方,到处有佛,其数如恒河之沙。过去有七佛、燃灯佛,未来有弥勒佛,东方有阿(音同触ㄔㄨˋ)佛、药师佛,西方有阿弥陀佛。从佛身上说,还有法身佛、报身佛、应身佛。
佛和菩萨的区别是什么
佛和菩萨的区别:地位不同、觉悟程度的高低不同、形象不同。
1、地位不同
地位高于菩萨、罗汉,是修行所能达到的第一等果位。从罗汉修炼到菩萨,之后再从菩萨修炼到佛,成佛是所有佛教修行者的最高目标。
2、觉悟程度的高低不同
等修炼成佛陀的时候,就有了一个自己的天国世界。佛陀同样有大慈悲心,于是传法于人世间,救度众生去他的世界。
修炼到了菩萨境界就有了大慈悲心,因为看众生皆苦,所以发出大慈悲心去救度众生。菩萨尚未达到觉行圆满, 觉悟尚有情,自己觉悟了,又有善心救世救难的活菩萨。
3、形象不同
佛:满头小发结(佛螺髻发),也有例外:地藏王菩萨和弥勒佛有光头形象,佛比较偏男性化。
菩萨:通常头上戴着帽子或头巾,比较偏女性化。
佛与佛之间有何区别
本质无任何细微的差别
在外在的显现上,有各自的差别,因此而获得不同的称号。
举个简单的例子,拿释迦牟尼佛来说,不生不灭。但几千年前,他在印度显现出生,出家,成道等,而获得释迦牟尼的称号;在其他的世界,他有其他的环境、度化的对象、众生的根器,而获得其他的称号。
但无论他在哪个世界显现,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别。诸佛共一法身。
所谓的个性,也就是表现出来的东西,这都是根据需要度化的众生的特点而表现出来。如果没有众生,则没有任何个性可显现。
其实人的个性何尝不是如此,都是依据所遇到的情况,所遇到的人、事、物而表现出来,如果绝对地不遇到任何外境、人、事、物,人也谈不上个性了,如同死人一样,所有的死人都一样,谈不上个性的差别。